提示
回答成功,可在会员中心查看审核情况
前往会员中心
房产问答
我要提问
您的位置:房产超市>房产问答> 交易过户>税费计算> 二手房满五唯一、满二是什么意思?满五和满二有什么差别?

二手房满五唯一、满二是什么意思?满五和满二有什么差别?

标签: 二手房
热心网友|回答4次|2020-05-19 16:03:10
我来回答
收起回答
0/2000

优质回答

  • 热心网友
    2020-05-19 16:04:03
    主要区别,就是满五唯一,可以多免征一项个人所得税。即,满二唯一有增值税优惠或减免,满五唯一不但有增值税优惠或减免,还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具体介绍一下:“满五唯一”中的“满五”是指房产证从出证开始计算,时间满五年或超过五年;“唯一”则是指业主在该省份内,登记在国土局系统里得只有这一套房子。通常情况下,房子满足“满五唯一”的条件即可免房子的个税和增值税。一、满二唯一,财政部新公布政策通知(自2015年3月31日起执行)中将5年标准降为2年,具体如下:1.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增值税;2.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增值税;3.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二、原来的“满五唯一”,并未说取消,除了满二唯一的增值税优惠外,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还保留,个人所得税相关优惠或减免如下:1.房产证满5年,并且是唯一住房的不需要交个人所得税;2.房产证满5年,不是唯一住房的需要缴纳房产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总房价的1%;3.房产证不满5年,需要缴纳房产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总房价的1%;

其他回答

(3条回答)
  • 热心网友
    2020-05-19 20:41:08
    卖方缴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二手房满两年可以减免增值税及附征;另一种是满五年并且是唯一住房可以同时减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需要房管局提供家庭唯一住房证明。买方缴税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购买第一套住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及以下的按1%缴契税;90平方米以上的按1.5%缴契税,需要房管局提供家庭无住房证明。
  • 热心网友
    2020-05-19 19:38:02
    (一):如果二手房如果不满二年的话,过户需要全额缴纳税费的,这些税费包括契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二):如果房权证满二年的话,可以免受增值税的,但是个人所得税还是包含的(三):如果房权证满五年的话且房子是业主唯一的房子,可以免收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二手房过户根据地税指导价格收取的,看房权证面积的,90平方米以下,契税是1%,房权证面积90平方以上120平方以下,契税1.5%,增值税约为4.76%,房权证满两年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为1%;房权证满五年,业主是唯一住房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多套房税不一样的。所以在买二手房时,可以选择那些满二和满五唯一的房子,能为自己省去不少税费,可以借助税费计算器来比较一下
  • 热心网友
    2020-05-19 18:15:37
    一、交易税费1.营业税(税率5.6%,卖方缴纳)根据2015年3月房产新政,转让出售购买时间不足2年的非普通住宅按照全额征收营业税,转让出售购买时间超过5年的非普通住宅或者转让出售购买时间不足2年的普通住宅按照两次交易差价征收营业税,转让出售购买时间超过5年的普通住宅免征营业税。二、个人所得税(税率交易总额1%或两次交易差的20%,卖方缴纳)征收条件以家庭为单位出售非唯一住房需缴纳个人房转让所得税。在这里有两个条件①家庭唯一住宅②购买时间超过5年。如果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可以免交个人所得税;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都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注:如果是家庭唯一住宅但是购买时间不足5年则需要以纳税保证金形式先缴纳,若在一年以内能够重新购买房产并取得产权则可以全部或部分退还纳税保证金,具体退还额度按照两套房产交易价格较低的1%退还。三、印花税(税率1%,买卖双方各半)从2009年至今暂免征收。四、契税(税率1%、1.5%、3%,买方缴纳)征收方法:按照基准税率征收交易总额的3%,若买方是首次购买面积不足90平的普通住宅缴纳交易总额的1%,若买方首次购买面积超过90平(包含90平)的普通住宅则缴纳交易总额的1.5%。

相关问答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发布的所有信息、资料、图表等仅供参考使用,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网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和借鉴。购房者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房屋交易等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本网站资源部分来源于网友上传分享或公开网络,相应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利,请您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据及说明,本网站会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400-890-1122转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