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回答成功,可在会员中心查看审核情况
前往会员中心
房产问答
我要提问
您的位置:房产超市>房产问答> 贷款>贷款流程> 贷款买房怎么贷合适?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贷款方式?

贷款买房怎么贷合适?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贷款方式?

热心网友|回答3次|2020-04-15 10:08:26
我来回答
收起回答
0/2000

优质回答

  • 热心网友
    2020-04-15 20:49:20
    贷款是贷的越多越好吗?经常有朋友问,虽然现在除了北上广深较低可以实现两成首付了,但贷款压力也不轻啊。手里的钱刚刚够两成,但又担心贷款下不来。关于贷款应该贷多少,我们一起来看看。应该贷多少?应该贷多少,这事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我们每个人状况都不一样,资金实力不同,考虑到资金成本和收益问题,我们应该分两种情况来看:1、资金有限,也没有丰富的理财经验。如果你符合这种情况,我们建议选择少贷,这种情况我们应选择减少利息支出,控制月供。两成首付带来的月供压力稍大,应慎重选择。2、资产状况良好,有较多投资经验。如果你符合这种情况,则可以尽可能降低首付。有句话怎么说的——“国家的钱不借太可惜了”。用银行的钱买房,然后用自己的钱去投资一些回报率更高的理财产品,只需要跑赢利息就好了。看收入中国人买房,年龄普遍较低,很多人在不到30岁就买房了,除了极少数人外,大部分人资金都不那么充足。再加上首套房常伴随着装修、结婚等重大事宜,对资金更是一大考验。长辈们的帮助必不可少,所以买房时,应做好预算,别让自己和家人负担太重,长辈们的资金掏空了,未来赡养老人还是要还的。一般来说,贷款买房,月供占月收入30%,生活水平不太会受影响,月供占月首付50%,生活水平会受一定影响。还款方式工薪族还是优选等额本息吧,这种还款方式虽然总的利息支出较多,但月还款额恒定,且不太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还款压力是在减轻的。资金实力较强的朋友们,可以选择等额本金,总的利息支出较少。节省的资金还可以用来投资其他理财产品。提前还贷很多人初期贷款压力较大,但经过前几年的还款后,随着收入稳步上升,开始考虑提前还款。但提前还款也有是否划算的问题,有这方面计划的人,应在申请房贷之初就考虑清楚。打算提前还贷,宜选择等额本金还款方式,且贷款年限不宜过短。因为等额本金还款方式利息支出较少,贷款年限长,利息支出年限也被拉长,在初期选择提前还款,能将利息支出降到较低。我们要说的是,买房不能超出自身能力,既让自己背负信用风险,生活质量也难以保证,至于银行则多了一笔坏账。

其他回答

(2条回答)
  • 热心网友
    2020-04-15 21:05:39
    您好,贷款一般有两种还款方式:等额本金还款法和等额本息还款法。等额本息还款法每个月的还款额是固定的,适合收入稳定的年轻人;等额本金还款法总的利息支出较低,但前期支付的本金和利息较多,还款负担逐月递减,适合在前段时间还款能力强的贷款人。如果您有小额贷款的需求,您可以考虑使用有钱花APP借款。“有钱花”是原百度金融信贷服务品牌(原名:百度有钱花,2018年6月更名为“有钱花”),具有申请简便、放款快、借还灵活、息费透明、安全性强等特点。申请材料简单,最快30秒审批,最快3分钟放款。可提前还款,还款后恢复额度可循环借款。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手机端点击下方,立即测额!最高可借额度20万。
  • 热心网友
    2020-04-15 14:34:18
    建议选择等额本金贷款方式哦。最常见的贷款方式是有等额本金跟等额本息:等额本息贷款采用的是复合利率计算。在每期还款的结算时刻,剩余本金所产生的利息要和剩余的本金(贷款余额)一起被计息,也就是说未付的利息也要计息,这好像比"利滚利"还要厉害。在国外,它是公认的适合放贷人利益的贷款方式。等额本金贷款采用的是简单利率方式计算利息。在每期还款的结算时刻,它只对剩余的本金(贷款余额)计息,也就是说未支付的贷款利息不与未支付的贷款余额一起作利息计算,而只有本金才作利息计算。举例说明:贷款200万元,年利率4.86%,还款年限30年;等额本息:30年后还款3803746.56元,总利息1803746.56元;等额本金:30年后还款3462050.00元,总利息1462050.00元;两者差额近34万元,贷款越多、年限越长、利率越高,利息相差越多。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发布的所有信息、资料、图表等仅供参考使用,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网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和借鉴。购房者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房屋交易等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本网站资源部分来源于网友上传分享或公开网络,相应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利,请您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据及说明,本网站会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400-890-1122转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