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超市网 > 看房选房 > 智能家居在新建房产中的普及趋势如何,对房产价值有何影响?

智能家居在新建房产中的普及趋势如何,对房产价值有何影响?

2025年07月03日 09:45   
[导读]智能家居在新建房产中的普及趋势及对房产价值的影响分析一、普及趋势:政策、技术与市场三重驱动下的加速渗透政策强制推动,智能配置成新建住宅标配202

  智能家居在新建房产中的普及趋势及对房产价值的影响分析

  一、普及趋势:政策、技术与市场三重驱动下的加速渗透

  政策强制推动,智能配置成新建住宅标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好房子”写入国家政策,明确要求新建住宅标配智能家居系统,覆盖全屋智能控制、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功能。住建部“数字家庭建设”试点中,多地精装房已强制要求智能家居系统预装,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新建楼盘智能系统渗透率已超60%,并加速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技术迭代降低门槛,全屋智能成本下降

  硬件成本:随着AI大模型、边缘计算与传感器技术成熟,智能设备单价显著下降。例如,智能开关成本较五年前降低40%,智能安防系统价格下降30%。

  安装便捷性:无线通信协议(如Wi-Fi 6、Matter标准)普及,减少布线成本,后装市场(存量房改造)占比从2020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35%。

  生态整合:华为鸿蒙智联、小米米家等平台实现跨品牌设备互联,用户可通过单一APP控制全屋设备,破解“协议壁垒”痛点。

  消费者需求升级,智能化成购房核心考量

  年轻群体主导:90后、00后购房者中,超70%将智能家居纳入“必选项”,其中“00后”群体关注度达100%。

  功能需求多元化:从基础安防、照明控制向健康监测(如智能睡眠系统)、能源管理(如光伏+家电联动)、无感联动(如“观影模式”“睡眠模式”)等场景延伸。

  高端市场**:全屋智能系统客单价达10万元以上,但高净值家庭占比提升推动高端需求增长,例如琶洲南TOD等项目通过智能系统实现溢价15%-20%。

  二、对房产价值的影响:从“物理空间”到“科技资产”的重构

  直接溢价:智能系统成房价新增长极地域差异:一线城市智能住宅溢价10%-12%,新一线城市溢价7%-9%,三四线城市溢价约5%。例如,广州保利天奕项目因全屋智能系统实现单价较周边楼盘高12%。

  保障房增值:住建部“好房子”标准下,具备智能系统的保障房价值增益5%-8%,且长期使用效能显著(如智能温控系统每年节省15%-20%能源支出)。

  隐性价值:提升居住体验与市场竞争力安全性:智能安防系统(如毫米波雷达跌倒监测、燃气泄漏预警)降低事故风险,吸引家庭型购房者。

  舒适性:无感联动场景(如归家时灯光、空调自动调节)满足“极简与魔力”的居住需求,提升楼盘口碑。

  健康性:空气质量监测、智能睡眠系统等健康功能成为高端项目标配,吸引高净值人群。

  长期潜力:适应未来技术迭代的“科技资产”可扩展性:模块化设计支持系统升级(如从4G升级到5G-A网络),延长房产技术生命周期。

  生态服务:与智慧社区(如无感通行门禁、自助缴费终端)联动,形成“人-空间-服务”闭环,提升整体居住价值。

  出海机遇:中国智能家居品牌凭借性价比优势**东南亚、中东市场,未来配备智能系统的房产或成为全球资产配置新选择。

  三、挑战与应对:标准化与隐私保护成关键

  行业痛点协议碎片化:跨品牌设备协同效率低,用户需下载多个APP控制。

  隐私**风险:智能设备收集大量个人数据,数据安全治理亟待完善。

  下沉市场瓶颈:三四线城市受消费认知与安装成本限制,普及速度较慢。

  破局路径政策协同:推动Matter等统一标准落地,降低整合难度。

  技术赋能:AI大模型提升设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服务(如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

  商业模式创新:房企与科技企业合作(如华为与万科、保利合作),提供“硬件+服务”全链条解决方案。

  四、未来展望:智能家居重塑房产价值坐标系

  到202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元,全屋智能渗透率将达60%以上。届时,住宅价值评估将呈现“三重维度”:

  物理空间:地段、面积等传统指标;

  智能系统:设备互联性、场景丰富度、技术先进性;

  生态服务:社区智慧化程度、能源管理效率、健康保障能力。

  智能家居已从“奢侈概念”转变为“品质生活必需品”,其普及不仅推动房产价值重构,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价格分化”走向“价值回归”。

律师声明:凡注明"来源:非房产超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或网友原创,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具体以项目实际为准。凡注明"来源:房产超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产超市网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刊登,具体以项目实际为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联系方式:0573-8367165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