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回答成功,可在会员中心查看审核情况
前往会员中心
房产问答
我要提问
您的位置:房产超市>房产问答> 买房>买房资质> 公司如何购房?公司买房与个人买房的区别?

公司如何购房?公司买房与个人买房的区别?

热心网友|回答3次|2020-03-30 13:50:32
我来回答
收起回答
0/2000

优质回答

  • 热心网友
    2020-03-30 14:15:55
    1、以公司购买的好处:可以作为公司的资产,提取折旧,减少公司的企业所得税2、以公司购买的坏处:作为公司的资产,以后公司破产或经济纠纷的时候,房子是抵债资产的一部分,而且以后转回个人名下时候,要按转让房产交相关的税费。3、以个人购买的好处:可以不作为公司的资产提取折旧,但可以用租赁的形式提供给公司,租赁费可以作为公司的费用,公司破产时候或有纠纷的时候,如果不是个人性质的企业,比如一人公司,就不会涉及这房子。

其他回答

(2条回答)
  • 热心网友
    2020-03-30 17:12:13
    有的人成立了公司,在公司有了收益后是以公司的名义买还是以个人名义买房上有了顾虑,当然二者是有区别的:1、以公司购买的好处:可以作为公司的资产,提取折旧,减少公司的企业所得税2、以公司购买的坏处:作为公司的资产,以后公司破产或经济纠纷的时候,房子是抵债资产的一部分,而且以后转回个人名下时候,要按转让房产交相关的税费。3、以个人购买的好处:可以不作为公司的资产提取折旧,但可以用租赁的形式提供给公司,租赁费可以作为公司的费用,公司破产时候或有纠纷的时候,如果不是个人性质的企业,比如一人公司,就不会涉及这房子。
  • 热心网友
    2020-03-30 15:31:56
    以公司的名义买房有以下好处:不受政策限制,房子属于公司资产还可以冲抵一部分费用,合理的操作方式能够避开税费成,比如以股权转让方式过户。但是个人名义就不行。但我们还是不建议以公司名义买房,理由如下:理由一:以公司名义购房,资料更复杂以公司名义购房,购房人要准备的资料相比个人购房要多出不少,其中最基本的资料包括: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组织机构代码副本、公章、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代理人身份证和授权委托书。如果你是公司法定代表人,那么签署购房合同时,你的行为即可代表公司。但如果你不是公司法人,务必准备好全套的公司授权手续。理由二:以公司名义购房,再上市时受限制公司名下的房子想要出售,必须满足两个硬性条件:公司没有债务并且缴完了应缴的税。与一般的商品房有所不同,公司名下的房子在出售前需要结清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而且这两个税要求公司每年都要缴,还是自行申报。理由三:以公司名义购房,成本更高以公司名义买房,一方面,需要缴纳的税门类更多,另一方面不能享受契税优惠。名下无房,购房属于首套房,在贷款利率、买房契税上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一定要珍惜自己的“首套房”这个指标。此外,公司买房后每年还有不小的一笔支出,这点上面已经说到。而且,一些刚成立的公司可能申请不到银行贷款。所以,是以公司名义买房还是以个人名义买房,一定要核算成本,再考虑后续问题。以下是分别关于国家政策法规和税收法规方面的总结:1.在国家政策法规方面个人持有住宅物业在大城市限购,公司持有则没有限购规定。个人持有物业转让可以通过出售、赠与及继承三种方式过户。而公司则一般只能通过出售。2.在最新的税收法规(营改增出台后)方面总体来说,以公司名义购入的住房总体税负还是较个人名义购入要高。当然,相比起房产投资的收益,税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如果各大土豪个人名下可购额度早已爆满的情况下,又或是对于外籍个人在国内购房的更为苛刻的限购条件,也只有运用公司名义购房投资了。小结意见:对于有日常业务运作的企业,以公司名义购入房产,既可自用又可出租,还可以为公司带来增值税的进项抵扣和折旧等相关费用的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一举多得。然而在房产出让环节却有个难以逾越的土地增值税大boss,建议企业可找有经验的专业第三方咨询,看看如何帮助老板们攻克这个难关。对于专门成立公司用以购入房产并打算在短期内出售的方案,由于企业没有其他收入,在持有房产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对企业所得税带来节税目的,然而如果通过转让企业股权来达到转让房产的目标,税务会比直接转让房产要低得多,而有关的股权转让条款将相对简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发布的所有信息、资料、图表等仅供参考使用,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网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和借鉴。购房者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房屋交易等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本网站资源部分来源于网友上传分享或公开网络,相应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利,请您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据及说明,本网站会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400-890-1122转8888